2008年前,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的林茂贵还是一名靠出海谋生的渔民,2008年听说鲍鱼养殖可以赚钱,他和几个渔民朋友一起转行养起了鲍鱼。现在,他们一共养了3000多框鲍鱼,年收入从刚入行的十几万元渐渐涨到了几十万元。
但鲍鱼养殖是“靠天吃饭”的技术活儿。林茂贵介绍道:“我们最怕的灾害之一就是台风,2015年7月~8月,曾出现过一次台风,当时平潭最大风能有13级左右,我们海上的渔排都被吹成了一团,100多框渔排有8成被破坏,一次就亏损了100多万元,这也是我们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在平潭,像林茂贵一样怕台风的鲍鱼养殖户还有很多,被称为“鲍鱼大户”的俞建泉也是其中一个,除了拥有13年的养殖经验外,他还有个特殊身份——平潭鲍鱼协会秘书长。作为养殖老手,他很早就养成了写台风日记的习惯。
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最怕台风遇上天文大潮,2013年8月21日,台风‘潭美’带来的大浪将鲍鱼育苗场的围墙吹倒,鱼苗和设备损失400万元左右。”随后10月6日,台风“菲特”又遇上天文大潮,俞建泉称,当时看到了这辈子最高的浪,造成刚刚修复的围墙再次垮塌,又损失200多万元。
除了台风,林茂贵还提到,赤潮和高温也是他最怕遇到的情况。今年夏天,平潭海温持续偏高,他们养殖的鲍鱼中有2成~3成都因高温缺氧而死。
鲍鱼养殖是平潭水产养殖业的一大亮点,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翁才茂说道。据介绍,目前平潭鲍鱼养殖一年产量有1.5万吨,产值达20亿元,同时平潭还有60个育苗场,年育苗2亿粒,产值在0.6亿元左右。
鲍鱼养殖虽然听上去利润可观,但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首先,鲍鱼养殖周期较长。一只鲍鱼从受精卵成功培育成鱼苗需要半年,半年后从育苗棚中挪到近海继续养殖还需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长成我们平时食用的大小。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台风、高温、赤潮等都可能成为鲍鱼成长中的致命威胁。据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业务科副科长李珊梅介绍,近30年来,平潭年平均影响台风的数量为5.3个,同时气温在缓慢升高,增温率为每十年增高0.1℃~0.2℃,其中今年7月~9月还出现了月平均气温持续偏高,基本上比常年同期偏高了2℃左右。
台风会破坏渔排木架,把养殖中的鲍鱼卷入深海,高温则会提升海水温度,从而威胁平潭低温鲍种的生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平潭的鲍鱼养殖也面临着挑战。
为了提升鲍鱼抗灾能力,保障鲍鱼产量和品质,目前,平潭渔业部门和气象部门正在联合开展应急预案的修订落实、研究科学的生态容量、研发耐高温新品种等措施,以期达到保证鲍鱼高效益的同时,把养殖风险降到最低。
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翁才茂介绍说,目前,海洋渔业处和气象局正在加强对当地台风、风暴潮等天气的防范和应对,比如加强海洋知识的宣传培训,保证风暴潮、台风和赤潮等应急预案的及时修订,同时加强预警预报服务等。2013年起,海洋渔业厅陆续收集了2000多个当地渔民和养殖户的电话,一旦有台风等灾害天气即将到来,气象局会通过短信形式及时向渔民和养殖户传递最新预警信息。
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专家郑升阳还提到,平潭养殖的鲍鱼属于低温鲍种,27℃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就会降低其生存几率。因此,目前海洋渔业处正在研发耐高温的新品种鲍鱼,并已投入试验养殖,希望新品种能更好地适应平潭夏天的持续高温环境。
除了新品种的研发,海洋渔业处未来计划做好当地的海洋生态容量研究和规划。目前,平潭鲍鱼的平均成活率在4成~5成,较上个世纪明显下降。郑升阳表示,目前平潭鲍鱼养殖总量大、布局密度高也是导致平潭鲍鱼成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未来,海洋渔业处还增强生态容量研究,合理规划鲍鱼养殖规模,降低养殖风险。张海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