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至11月份,是荣成鲍鱼的收获期。眼下,各养殖场一片忙碌景象。另外,还有部分鲍鱼苗等待着“南下”。
“南下”去哪儿?
原来,自2000年前后,南北方鲍鱼养殖户开始对鲍鱼进行“南北转场”、冬夏对调养殖模式:每年5月份,福建沿海的养殖户会把鲍鱼迁徙至荣成养殖;等到11月份下旬,养殖户们会将这些鲍鱼从荣成运回福建“越冬”。
据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常务副会长柯才焕介绍,鲍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至20℃之间,水温低于7℃,摄食量逐渐减少,水温0℃时就停止生长。如果长期低温,鲍鱼就会大面积死亡。而在荣成鲍鱼生长的海域,冬天水温会降到1℃,如果鲍鱼留在本地越冬,死亡率非常高。而在5至11月份转场荣成,可以规避南方的台风、赤潮等带来的风险和污染。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从2012年前后,与荣成俚岛镇开启“南北转场”养殖模式。据公司董事长吴永寿介绍,鲍鱼在长达两年半至三年的生长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南下越冬。三四月份的鲍鱼苗养到11月份南下,来年11月还要再次去往南方。今年,前往福建的2000多吨鲍鱼中就包括今年春天新出的鲍鱼苗和“二次南下”的鲍鱼。
明年5月份,这些鲍鱼将“北上”归来,进入俚岛镇鸿源爱莲湾海洋牧场进行生态立体养殖。这片海区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海带、龙须菜等资源丰富,为鲍鱼提供丰富的饵料。
“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南北冬夏对调养殖使鲍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一只2.2厘米鲍鱼苗半年内可长到4.5厘米,鲍鱼生长期由3年缩短至2.5年,规避了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成活率近90%,产量大幅提高,同时改善了鲍鱼的品质和口感,可常年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良的水产品。”柯才焕说。
俚岛鲍鱼人工增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鲍鱼筏式养殖模式曾一度引领全国鲍鱼养殖。进入21世纪以来,鲍鱼南北跨区的养殖模式日趋成熟,使俚岛成为鲍鱼养殖的重心地之一。
天然秉赋资源每年吸引福建、大连、青岛等地几千家养殖户到俚岛镇从事鲍鱼养殖加工,鲍鱼养殖规模逐年提升。不仅鲍鱼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传统养殖海带、龙须菜等海藻业的兴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俚岛镇鲍鱼养殖量近300万笼,养殖筏架近6万台,总产量在1.9万吨以上,年产值23亿元,约占全省的90%,约占全国鲜鲍产量的六分之一。
做优深加工 不断延伸产业链
冻鲍鱼、鲍鱼
罐头、碳烤鲍鱼……在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处,鲍鱼不再只有消费者传统印象中的活鲍,还有丰富多样的鲍鱼加工品。
“公司年销售活鲍2000吨,加工品500吨,其中加工品占总量的五分之一。”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常务副会长吴厚刚说。目前,国内鲍鱼加工品占比不到20%,销售模式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獐子岛集团鲍鱼产品的养殖区主要在荣成。“为适应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近几年,在荣成也上了生产线,增加罐头加工、蒸煮等设备,年产鲍鱼加工品100吨左右。”吴厚刚说,今年8月份,和福建一家鲍鱼生产公司合资建立了鲍鱼活品经销公司,采取规范化销售模式,鲍鱼统一包装盒有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都能获取生产及检验报告等基本情况,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
改变卖活鲍传统销售模式,深加工鲍鱼产品还能随时应对市场变化。中国水产流通和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常务副会长吴永寿表示,鲍鱼销售每年集中在9月至11月,一旦市场出现问题,销售价格波动就比较大,而鲍鱼加工品便于储存和运输,产业拓展空间大。
柯才焕说,国内鲍鱼加工产品除技术有待提升之外,鲍鱼的副产品利用率也不是很高。目前食用的一头鲍鱼近三分之一的部分在低值利用状态,怎样高质化利用才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鲍鱼壳是著名中药材,也可以做工艺品。
目前,獐子岛集团生产的鲍鱼加工品与良品铺子开展合作,年销售额达1亿元。此外,
鲍鱼罐头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开鲍鱼加工品市场先河。一只小小鲍鱼价值及利润无穷大,荣成本地企业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一条鲍鱼深加工生产线日前正式进入山东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据公司董事长秘书杨晓君介绍,公司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万头鲍鱼的养殖量主要以卖活鲍为主,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正在寻找福建省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合作,进行鲍鱼深加工。
“虽然现在国内鲍鱼加工品占比不到20%,但随着国内速冻等食品技术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相信5年后加工品占比会增加到40%。”吴永寿说。
加强品牌建设 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
鲍鱼是公认的保健美食。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朱亚平分析,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我国鲍鱼出口率逐年下降,内销市场增大,说明我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在变化,高营养价值的鲍鱼开始受到关注。
“要吸引不同的消费者,中国鲍鱼不仅要打造资源品牌,还要打造消费品牌。此次荣成俚岛鲍鱼节和高峰论坛的举行,就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朱亚平说。
“现在养殖多以业户为单元,缺少集约化的组织,难以形成握起拳头打市场的格局。鲍鱼产业界应协调发展,共同提升鲍鱼产业技术水平,扩大鲍鱼产业影响力,继续开拓消费市场,是当前发展鲍鱼业的重点。”吴厚刚表示,未来,中国鲍鱼产业要从资源建设转向市场建设,从扩大养殖规模转向创立销售品牌,使鲍鱼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中国鲍鱼名镇”称号荣挂俚岛镇,也促使镇域十多家企业开始全面提升鲍鱼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
俚岛海洋科技在建设深加工生产线的同时,也在考虑鲍鱼品牌建设。“随着鲍鱼深加工的开展,我们将打造自己的鲍鱼加工品品牌。”杨晓君说。
俚岛镇政府党委副书记、镇长慕思华表示,近年来,俚岛镇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推广“俚岛鲍鱼”品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一区域性品牌的影响力。
降低养殖密度 构建海上“绿水青山”
与会专家指出,在鲍鱼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仅品牌建设问题急需解决,也存在养殖规模与环境负荷间的矛盾,重养殖与轻加工的矛盾,产能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等产业问题。特别是海洋生态问题,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
“传统鲍鱼养殖保证了量,但现在主要问题是质。根据目前的养殖现状,应建章立制,明确海域的空间规划,充分考虑养殖密度,不要无限度的扩大产量。”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专家慕永通说,明确产业化目标就是提质增效,建立起永久性产业链条。
国际鲍鱼协会秘书长游伟伟表示,大海有一定容量,不能无休止一直养殖。要减少养殖密度,可以把海带和鲍鱼等双壳贝类养殖结合起来,形成优良的生态循环系统。
从2012年的2500吨到2013年的1500吨,再到现在年养殖800吨,獐子岛集团(荣成)养殖有限公司逐年消减鲍鱼养殖量。“以前以大规模养殖为主,人工成本高,市场发展有限制。”公司负责人石春光表示,压缩养殖量,增加鲍鱼深加工产量,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进行企业转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对镇域龙头企业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兼顾养殖规模和海洋容量,走绿色发展之路。”慕思华说。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俚岛镇也出现了南北信息交流不畅通,优势没有实现全方位互补,养殖产业大而不强以及海洋生态等问题。
慕思华表示,依托鲍鱼节及鲍鱼产业高峰论坛,俚岛镇将广搭平台,让俚岛、福建、大连的养殖户交流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鲍鱼养殖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自动化,做大做强产业,与国际鲍鱼同质同价,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打响“俚岛鲍鱼”区域品牌,以品牌带动生产、销售、加工及相关产业发展,推进整体发展,实现鲍鱼产业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