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古称鳆鱼,又称镜面鱼、九孔螺、明目鱼,自古以来就在历代中国菜肴中占有“唯我独尊”的地位,能够品尝到鲍鱼这一美味佳肴的也多是皇宫贵族之流,令人深深感慨“无敌是多么寂寞”。
西汉
较早记载古人食用鲍鱼的文献是《本草纲目》,文中写到“鳆鱼,乃王莽所嗜者,海人亦啖其肉”;《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
新朝建立者,是为新太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帝位。他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礼让、朝野有威名。
王莽好食鲍鱼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当年王莽在一次追捕中生了一场大病,只好在忧愤中返回长安。在返回的路上夜宿一个小村庄,王莽越想越是气愤,不知不觉把追踪未果的责任归咎于沿途老百姓的故意为难。因此,他找来亲兵,让其奉诏将村庄的人全部就地格杀,以示惩戒。
但是,这名亲兵恰巧是这个村庄的人,因此胆战心惊地准备与家人一同逃亡。其父在问明了情况后说:“这是皇帝心身疲惫、气血攻心引起暴怒所致。家里老一辈人曾在宫里当差,赏赐的鲍鱼还完好保留,只要将其切片、炖汤让皇帝喝了就没事了。”
亲兵端着鲍鱼熬制的汤进入房间,王莽便感到香气扑鼻;喝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吃一片,更觉精力充沛。一碗汤喝完后,王莽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连呼畅快不已。由于病情大好,也不欲屠村伤人。经此事后,便有了汉书中关于王莽爱吃鲍鱼的记载(引自文章 《王莽与鲍鱼)。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王曹操也对鲜美的鲍鱼情有独钟,其子曹植在祭奠他时,总要把鲍鱼当作贡品,并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魏文帝曹丕也对鲍鱼很是喜爱。据《太平御览》记载,他甚至派人向孙权进贡“鳆鱼千枚”,这就简直是直接用鲍鱼来行贿了。你看,我都把最心爱的食物进献给你了,够有诚意了吧?就这样,在曹操等权贵的追捧下,鲍鱼身价水涨船高。《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
北宋时期
如此美味,大美食家苏东坡自然不会错过,苏东坡品尝了鲍鱼之后,在《鳆鱼行》中赞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会雕蛆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笔鱼皮真倚墙。”是说鲍鱼美味胜过肉芝石耳、醋笔鱼皮,一旦尝过这种滋味便再也难以忘怀,甚至有种“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感觉了。
另外,鲍鱼之所以又称明目鱼、石决明,是因为鲍鱼壳的护眼保健功能。苏东坡就曾把它当作保养目力的食疗上品,并卖力地打起了“软广告”:“吾生东归收一斜,苞苴米肯钻华屋。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
元代清朝
到了元代,鲍鱼在城市上流阶层中更为流行,元代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记载了鲍鱼的详细做法。
清圣祖康熙曾御驾亲征,在“驼城”击败噶尔丹军,平定叛乱。在庆功宴上,康熙命御厨给每位将军煮了一只鲍鱼,笑道:“朕御驾亲征,多得各位卿家臂助,故赏每人‘御膳亲蒸’鲍鱼一只。”众人大乐。自此鲍鱼列为清廷宫宴必备珍品,后来更发展出皇宫“全鲍宴”。
所谓“上行下效”,跟风的效率总是尤其的高。
据说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见时,大都进贡干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其中,一头鲍就是一只鲍鱼便有一斤,七头鲍是指七只鲍鱼共计一斤,前者的价格比后者可能要高出十来倍。
民国
民国末年,北京著名的官府菜代表"潭家菜",就有两道著名菜式《红烧鲍鱼》和《蠔油鲍鱼》,成为鲍鱼的典范之作。谭府的红烧鲍脯滑软鲜嫩,吃鲍鱼边里如啖蜂窝豆腐,吃鲍鱼圆心,嫩似熔浆,晶莹凝脂,色同琥珀一般,真乃极品。
近现代
大自然馈赠的美食在人们的餐桌上来来回回,无论是被列为“海八珍之首”,并经过精细的烹饪步骤成为达官贵人豪华宴席上的珍馐,还是在大铁锅和老柴火的合力下炖出的家常菜,皆是一副“我自宠辱不惊”的模样。
《深夜食堂》中有一句话非常打动人:“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回家的治愈天堂。”
如果说敢为他人先去吃螃蟹是勇敢,那么第一个吃鲍鱼的人,怕是幸福吧。